泾水北资水南茯砖茶加工南迁记中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59473.html

年安化再度试制茯砖茶

据《中国茶讯》年第10期刊登的《茯茶在安化》(彭先泽、周载璋、黄伯元年9月合著)一文介绍,在年新绥公司安化制茶厂(设在江南坪)曾经试筑过茯茶,第二年,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砖茶厂酉州分厂也做过一批茯茶,都因为对于“发花”没有充分的把握,并且所制的成品,运到销场,不受欢迎。所以,这七八年来,没有继续做了。

《茯茶在安化》记载:据旅居安化的泾阳茶商说,要使茯茶的‘金花’发得好,发得多,非要泾阳水不可。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始终怀疑,并且曾经由先泽写了一篇文稿,题为《辟在安化不能压砖》,关于水的问题、技工的问题、发霉的问题,都有所阐述。今年(编者注:年),我们参加了中国茶叶公司安化砖茶厂的工作,正拟在压制安化黑砖茶之后,继续研究茯砖茶的产制,恰好奉到上级的通知,叫我们在今年试制茯茶五千封。我们从今年六月八日起到七月十二日止,试制了九千三百多封。在试制当中,随时检查茯茶里面的“金花”,并研究在某种湿度、温度之下,用某种‘后发酵’的方法,使我们所制的茯茶普遍而多数的发花。经过三十四天的钻研和学习,已经证明了我们使茯茶发现金花有了初步的把握,并且坚定了我们在安化可能制茯茶的信念。由这个经验教训,证明了“资江水”也可以发花。进一步,我们又从七月十八日起,将制茯茶的工具搬到桃源沙坪,照我们三十四天的经验,到今天(注:该作者写此文的这一天)又制了一万四千封……由这个试验,又证明了“沙坪水”也可以做茯茶。 

时任安化砖茶厂厂长的彭先泽(年4月至12月)积极参与茯砖茶的试制,他特地从泾阳请来师傅,仿效泾阳压制方法先后在江南、小淹、仙溪试压茯砖;后又建议厂里派出8个技术人员到泾阳学习茯砖茶技术。在试制过程中,他发现以前试制不成功并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水质问题,而是南北气候温、湿度的差别所致。年试制的结果打破了湖南不能产制茯砖的保守思想,初步动摇了拦在茯砖茶加工技术南迁路上的“三座大山”。

泾阳茯砖茶生产面临的处境

花开两处,各表一枝。位于资江南岸江南、小淹等地的茶厂紧锣密鼓地研发试制茯砖茶的时候,泾水北边泾阳县茯砖茶的生产面临怎样的状况呢?年,安化砖茶厂王秋如亲赴陕西泾阳,对茯砖茶的加工进行深入考察。通过深入了解当地的“元顺”“茂盛”“庆玉”“绩成”等茶厂,他写出了《浅谈泾阳砖茶》的调查报告。

泾阳历史上茯砖茶最兴盛的时候,县城及周边有80多家茶行,水运码头10多处,茶行、茶庄、茶作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至抗战前,有茶厂六十多家,自武汉沦陷后,仅剩八家。至于解放初的情形,王秋如在报告中进行了描述,他写道:泾阳不产茶,何时将茶运入泾阳加工压制,询之现在经营的厂商,无一能答,因为时间仓促,未能找到泾阳县志去查一下有无此项记载,但在一八六○年前后转入泾阳加工较为可靠(至今将近九十年),那时经营的茶商湘人占十分之七,有最大的一个湘籍茶厂“谦益升”至一九二七年才歇业,这所茶厂的房子就是现在茂盛茶店所在地。在最盛时候有八家茶厂:天泰运、昶丰、毅成、秦丰、庆玉、绩成、茂盛、元顺,前者四家早已先后关门,后者四家现在存在,但是主人也已数度更易,这四家中,以元顺、茂盛二家为殷实,广玉还是租的人家房子。

他们的业务完全代客压制,本身很少直接经营,但是,其中资本雄厚、直接经营的也有,可是谈起来谁也不愿承认,只听到一片诉苦的声音。听说咸阳还有两家:聚成清、鼎祥林,后者一家是新开的,还无业务。聚成清今年至七月底止,已压六十票(每票八百封,没封净重六市斤)。

文中,王秋如还介绍了“四家茶店(茶厂)的生产量”,他写道:说到四家茶店的生产量,可是它自己毫无把握,完全依靠茶商,而茶商又甚零星,最大的不过廿票,最少的只有一二票,究竟一年有多少票事先无法预计,所以它的压制业务全凭着不良的“守株待兔”精神。

过去的生产量,在一九三五、一九三六年,每年有六百票以上;一九四五、一九四六年,完全停顿;一九四七年有一百卅余票;一九四八年有四十余票;今年(年)七月底以前各茶厂的生产数量约二百五十票。

从王秋如的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得知,解放前后,泾阳的茯砖茶加工已经全面衰退、萧条,表现在生产厂家减少、产量下降,生产加工处于代客压制和等客上门状态。

青海市场茯砖茶霉变事故“发花”是形成茯砖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工艺,茯砖茶必须有“金花”,向来边远地区少数民族通过判别“金花”质量和数量来衡量茯砖茶质量的好坏。王秋如在《浅谈泾阳砖茶》中写道:泾阳砖茶最重要的技术部分在如何使它“后酦酵”(即是捣花)的优良,在某种气候(凉或暖)下实用某种方法,各厂商都在谨慎小心的管理它,必定要使它(砖茶)发黄花(即黄霉,称为金花,能如菜花黄一样的最好),绝对不要发黑霉、白霉、绿霉(这就坏了砖茶的品质),他们对于这种技术,有经验,能配合实际控制其优良的“后酦酵”,但是讲不出道理,只知其当然。

由于发花全凭感觉,因此难免把控不好,导致出现霉变现象。

年,中茶公司代加工的茯砖运销青海,发现品质霉变。中茶西北区公司派员携带茶样到达北京,经共同进行检查,发现主要原因是泾阳、咸阳加工茯砖全凭祖传经验,原加工量较小,安排在适宜季节制造,品质较易掌握;现加工量扩大,缺乏设备和科学方法,温度、湿度难以控制,在茯砖“发花”上,温度过低产生“绿霉”,过高则出现“黑霉”,都属霉变产品(以发黄花为好),是技术管理不善、粗制滥造所致。

年11月27日,中茶总公司召开专门会议,检查青海市场茯砖茶霉变事故原因并进行处理。贸易部监察局和对外贸易司的领导参加。

会议决定处理意见:一、总公司设立专门技术小组,由中南、西北区公司派员参加,在京进行茯砖茶加工发花实验。二、泾阳、咸阳加工茯砖技术落后,应组织私营厂商逐步转向运销。三、霉变砖茶停止出售,由私商赔偿部分损失。

中茶总公司认为西北少数民族需要的茯砖茶,历史上是把湖南安化生产的原料(黑毛茶)运到陕西泾阳、咸阳加工,成本加大,决定改变这种做法,逐步改在湖南加工,因此,一方面通知湖南安化砖茶厂着手试制,另一方面继续调拨原料委托泾阳、咸阳私营厂商加工,确保销场茯砖茶的供应。

青海市场茯砖茶霉变事故在某种意义上大大地推进了茯砖茶南迁的进程。

在北京进行茯砖发花实验

从年开始,安化砖茶厂先后在彭先泽和马川两任厂长的亲自主持下,聘请泾阳技师,率黄维耕、王太运、盛传毅等组成茯砖茶试制攻关小组,攻关小组进行了多次试验,实验结果正如《茯茶在安化》一文所讲,试制出来的产品已经能够普遍发黄花,但是杂生青黑霉仍旧不少,产品质量还不稳定,无法大批量生产加工。

这一情况引起了中茶公司的高度重视,年,中茶公司根据年茯砖品质座谈会决议,在北京成立技术攻关小组进行茯砖发花实验。小组由总公司处长方翰舟、副处长陆松侯主持,谷应等和中南、西北区公司技术干部共同组成,并邀请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人员参加研究。

技术攻关小组先从科学分析着手,从泾阳取水运到北京作比较实验,经过一个多月,共试制61片茯砖。初步结论是茯砖发花关键在于掌握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否定了只能用泾阳、咸阳的水才能加工好品质的茯砖的传统说法,北京的水、湖南的水、自来水、塘水、井水都能发花,证明了安化砖茶厂所做的试制工作很有成效,为后来进一步试验并实现全部改在湖南加工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st/5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