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药资源和产业发展概述

熊耀康

作者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药原料质量检测技术服务中心

编者按

浙江省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生产和资源总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树种资源尤其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近年来,浙江中医药人把握历史机遇,为推动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产量、产值稳步增长。但也面临着重开发轻保护、附加值低、流通体系和信息系统落后等问题。对此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学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让我们从这篇文章开始,了解浙江省中药资源和产业发展吧!

刘书真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为毫米左右,是中国降水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浙江海域辽阔,气候温和,水质肥沃,资源丰富,植被资源在种以上。林地面积.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0.5%,其中,乔木林面积.18万公顷,竹林面积78.29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85.95万公顷,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45种,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医药行业的科学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药食两用特色产品的开发利用方面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医学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浙江省亦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中医药历史悠久,中药资源丰富,生产总量和资源总量均为全国前列。第三次浙江省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浙江省有中药资源种,资源蕴藏量在亿吨以上,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结果显示,中药资源物种数将超过第三次普查。所产的浙贝母、元胡、白术、白芍、菊花、玄参、麦冬和温郁金素有“浙八味”之称,“浙八味”以及薏苡仁、灵芝、山茱萸、厚朴、乌药、白芷、威灵仙等道地药材以质量好、产量大、市场竞争力强,在全国亦享有盛誉,成为浙江省重要的地方特色优势中药材。目前浙江省已开发经营的品种有余种,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约种,尚有大量的中药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为了更好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浙江省也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2号)等一系列的中药材发展政策,同时,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种植技术特别是加工技术逐步成熟,许多地方将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培植开发,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一定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加快了该产业的发展步伐。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医药养生保健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加之中医药对一些疾病的特殊疗效,人们对中医药的需求不断增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中医药养生已成为当下发展的一种趋势。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年)》的通知,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了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年)》的通知。年,浙江省也将制定《浙江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年)实施方案》和《浙江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年)实施意见》。同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组织下,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试点工作以及国家现代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这对中医药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机遇。然而,目前也有“中医亡于药”等很多声音发出,说明中药的质量与人们对中药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矛盾,这对中医药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挑战。结合我省实际,对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作以下概述。

1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优势药材增长明显

浙江省中药材主要集中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山区和半山区,种植区域分布在磐安、景宁、松阳、云和、遂昌等县,区域主栽品种突出,主导产业明显。野生药材有量大质优的前胡、山楂、覆盆子、金银花、野菊花、鱼腥草、三尖杉、一枝黄花、竹叶、乌药、金樱子等上百种。形成了白术、元胡、玄参、白药、贝母、天麻、桔梗等大宗药材生产基地。白术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20%,元胡面积约占全国的30%,天麻的规模和产量都居全国之首,铁皮石斛、西红花、薏苡、浙贝母、前胡、三叶青等优势药材保持增长态势,如年铁皮石斛基地面积hm2,比年增加.7hm2,产业产值超过30亿元,比年增5亿多元,其中品牌企业的保健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0%~30%。

1.2产量、产值稳步增长

近年来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较快。如全省中药材生产表现为,种植面积稳中略减,单产、总产量和总产值实现三增,中药工业继续保持增长。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6.78万亩、单产为.5公斤、总产量14.2万吨、农业总产值41.4亿元,分别比上年减1.2%、增5%、增3.8%、增28.97%。亩均产值达.9元,比上年增加.2元/亩,增长30.5%。杭州海关统计,年前3季度,浙江省出口中药材万美元,比年同期增长15%。据主产县调查,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中有增,全省种植面积达48万亩。增加的品种主要是铁皮石斛、杭白菊、西红花、栀子、薏苡、南方红豆杉等。

1.3拥有较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

磐安中药材市场坐落在中国药材之乡的磐安县新渥镇,是浙江省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是全国重点药材市场之一,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中药材市场。交易大宗中药材品种涉及“浙八味”、玉竹、丹皮、天麻、桔梗、黄芪、杜仲、厚朴等几十种。产品主要销往四川、广东、广西、河南、云南、河北、安徽等地,部分药材直接出口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1.4中药材产业发展空间大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纯天然绿色中草药越来越受青睐。药品消费偏好也逐渐从化学药品转变为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植物药,中药材产业也逐步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项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世界有40多亿人食用中草药治病。今后,全球中药需求量也将逐渐增加,近年来,以东亚、东南亚与美国为代表的植物药市场的较快发展,也给中药材出口带来了较好的机遇。

1.5积极发展自然保护区

目前,浙江省拥有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海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有省级、县级保护区20余个,拥有大量的野生中药资源。其中磐安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公顷,是我国目前唯一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6中药材生产研究应用专业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研究产生了一批重大成果。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药材生产研究应用专业队伍不断壮大,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年我省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目的是摸清我省中药资源家底情况;年我省成立了浙江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和两个现代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监测站,主要是为了解决中资源统计口径缺失、中药资源信息不流通、相关技术资源匮乏、中药资源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通过普查试点工作及监测机构建设,已做出了一些成果,固化了一支专业骨干队伍。

2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

野生资源匮乏,由于需求量增加,加之受利益驱动,采挖过度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铁皮石斛,野生资源几乎绝迹。同时,我省缺乏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监测预警系统,优良品种的资源逐步退化、减少和流失,以及野生资源的紧缺和枯竭给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困难。

2.2质量问题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

随着野生品种急剧减少,人工栽培成了现在中药材的主要来源。但是,栽培品种质量参差不齐,尚没有统一的质量等级标准,比如人参,有一等、二等、三等,但其他中药材,如浙贝、西洋参、枸杞等中药材质量只能依靠传统的经验鉴别及有效成分最低限量检测,尚没有等级制度。加之药农和经营户的种植、采收和加工不规范,产品质量意识淡薄,药材滥用化肥、硫磺熏蒸、农残、重金属含量超标等现象突出。

2.3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程度低

近年来,虽然GAP种植基地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距离GAP所要求的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还有很大的差距。中药材种植业仍以个体、分散种植为主,药材种植品种多处于自繁自用的状态,品种混杂、退化现象严重,影响了药材品质。同时,许多先进、成熟的生产技术,如组培、快繁技术等无法推广应用。

2.4中药材加工技术含量普遍偏低

目前浙江省中药企业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少,加工技术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药材质量下降,产品处方雷同,疗效降低,市场竞争力不够。饮片企业大多生产规模较小,企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市场上的药材切片加工不规范,一些经营户在药材浸润过程中,将药材在水中肆意浸泡,造成大量水溶性有效成分的流失,严重影响质量。另外,道地药材的深度开发基本空白,优质道地药材的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5市场流通体系和信息技术服务相对滞后

浙江省是中药材大省,目前已拥有磐安新渥中药材市场、磐安特产城、东阳千祥镇药材市场等多个市场,但这些市场普遍规范化程度较低,市场硬件设施落后,配套设施简陋,既无仓储设施和翻晒场地,也无质量检验室。同时缺乏市场监测系统,市场信息不对称,生产销售与国内外大市场缺乏有效对接,中药材生产暴涨或暴跌的情况时有发生。从事中药材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药农盲目种植造成经济损失时有发生。

3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开展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摸清家底

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至今,已近三十年,中药资源种类、分布、数量、品质和应用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开展第四次浙江省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4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34个县、1个自治县)的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掌握浙江省中药资源种类、分布、重点品种蕴藏量等中药资源家底情况以及主要栽培药材的种植面积、加工技术、供需量、质量情况,提出中药材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应用的总体规划,为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机制与信息服务体系奠定基础,以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的健康。

3.2加强中药资源监测信息化建设,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浙江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加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与保护,建设中药材产品质量信息追溯系统,提供中药资源和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建设,建立浙产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大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加快推动中药材优良品种筛选和无公害规范种植,健全中药材行业规范,加强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研究,打造精品中药材。开展中药资源出口贸易状况监测与调查,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3.3加快推进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实施中药材良种工程

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是中药材生产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加强濒危药材品种保护,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库。二是要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加快国内外优良新品种引进、筛选、示范和推广,建设种质资源收集圃,收集名优野生中药材资源,保证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三是要加强药材品种选育研究,进行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开发筛选名、特、优、稀的中药材新品种,如浙贝母抗病品种、杭白菊高黄酮含量品种等。

3.4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加强中药材生产区划研究,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制定了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包括国标、地标等,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药材质量,但也存在着中药材质量不断下降的现象,部分企业重产量,轻质量,有效成分达规定最低限即为优质药材,传统的药材等级标准未能得到很好的推行。因此,亟需逐步完善、推行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目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牵头,该项工程已经在实施,相信这必将对中药材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意义。

3.5加强道地性认识,推进道地药材产业发展

以“浙八味”等道地药材的深度开发、传统名优中成药开发为重点,推进浙产大宗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机械化、加工现代化,开展“浙八味”等道地药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积极培育浙产道地药材和特色珍稀药材,评选浙江道地性突出、优势明显的新“浙八味”。医院校、中医医疗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以道地中药材为基础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制。如浙江省于年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振兴“浙八味”计划项目,对“浙八味”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

3.6加强浙江名优传统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意识

加强产品品牌化建设,扩大优势产品规模,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对中药材原产地域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注册商标的申报保护工作,在树立品牌的同时,宣传品牌,利用品牌,尽快促进中药材产业从被动营销向经营品牌转变;支持一批中药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积极发展药膳食品、保健品、中药材日化用品等相关产业,开发民间药食两用中草药等保健养生产品,做大做强铁皮石斛类、珍珠粉类、灵芝类、保健酒类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3.7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通过高校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的形式,以政府相关部门(科技局)为中介,专家入驻,通过征集技术难题,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签订合作协议,解决技术难题。另外,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和成果转化服务,推进高校研究成果的转化,将技术、专利等科研成果高效地转让给企业,避免科技资源的浪费。目前,浙江省设立了国家大院名校丽水产业科技服务中心,已有十余所高校老师入驻。

3.8加强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材产业的良性发展、保障中药材质量是最基础的工作,中医药要进入国际医药市场,必然要有科学数据来阐明中药药性理论、药效及作用机制,证明古、经典方配伍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通过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设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专项,加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研究进程,从本质上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使中医药在国内外得到认可。

3.9大力发展中药材第三方检测机构

中药材质量决定着中药材发展,目前质量问题也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提升现有药品检验机构的中药材检验检测能力,开展第三方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认证、评估等服务,在中药材主要产区和集散地重点扶持建设浙江省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监测站等形式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建立和完善中药检测体系。

历年来,国家以及浙江省对中药材的发展都很重视,通过近年来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近10年将是我省中药资源发展的机遇期,浙江省应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提高产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为原则,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依靠科技支撑,科学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推进我省生产流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依托我省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努力实现中药材优质安全、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促进中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中医药理论指导思想发展中药材,以富民、惠民为目标,努力打造具有我省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体系。

根据浙江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目标,争取到年,我省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建立一批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立一批濒危中药材的繁育基地,特色中药材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道地药材品牌效应明显提升,区域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扶持一批中药材重点企业,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制定一批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质量持续提高;扶持一批中药材第三方检测机构,完善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中药材供应得到保障,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目前,我省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牵头组织、管理下,正采取一系列中药资源保护措施;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保护、规范、合理发展中医药,浙江省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相信:在全体医药尤其是中医药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我国国粹之一——中医药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注:部分数据摘自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等统计结果。

程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zhihuanghua.com/yhxl/7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